欢迎来到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地方政策文件

关于促进省属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9/25 9:12:14 浏览: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是省属工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攻方向和重要途径。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4〕13号),现就促进省属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省属工业企业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和管理升级,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质量效益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加大。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一批长期困难、扭亏无望的企业退出国有经济序列,转入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引入中信集团公司、华能集团公司、中材集团公司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一批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延伸产业链,金川集团公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集团”)重组了甘肃稀土集团,酒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酒钢集团”)重组了甘肃东兴铝业,企业户数减少,产业集中度提高;通过加快省属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步伐,股权结构明显优化。


(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加快。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金川公司等企业技术装备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主流程、主系统的自动化;持续推进精益制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提高,酒钢集团等企业产品品种、规格进一步丰富,新增400MPa带肋钢筋、高纯无氧铜带、稀土磁性材料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多元产业格局,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电股份”)初步实现了由单机向成套供应转变,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永新”)积极发展中成药产业,药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快速发展,金川公司电池和电池材料、高纯金属、有色金属盐类以及粉体材料初具规模;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银集团”)紫外光辐照交联电缆、热核聚变试验堆CICC管状超导电缆的绞缆、强磁体超导缆绞缆等已批量生产;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初具规模,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风电装机近800MW、光伏发电装机20MW,兰电股份2MW新型液力耦合变矩电励磁同步发电机组已陆续安装红沙岗495MW试验风场,金川公司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等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


(四)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集团等骨干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延伸、新产品开发,带动和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聚集,初步形成了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嘉峪关不锈钢和特色铝合金、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集团”)等在兰州市区的工业企业积极实施“出城入园”战略,协作配套、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即将建成投产。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电工”)加快实施天水电工电器产业园项目,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设备、新能源设备、高速轨道交通设备,全面提升电工电器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五)产业布局国际化程度提高。通过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省属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金川公司成功收购南非梅特瑞斯,控股思威铂业,墨西哥巴霍拉齐铜矿按计划推进;白银集团成功收购南非第一黄金,相对控股斯班一公司,已成为全球第八大黄金生产商;兰石集团石油钻采设备巩固中东传统市场,成功进入土库曼斯坦等中西亚国家;长城电工协同北方公司等企业,电工电器产品已成功打入欧洲、非洲市场。


但制约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等外延性扩张模式,投入产出效率低,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条短,许多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多数企业资源依赖性强,面临的环境制约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科技创新尚未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企业发展向内生增长、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新增国有资本80%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外向型经济等领域。支持国有资本向优势高效企业倾斜、向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引导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资本运营效率低下的企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全省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企业产权和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主业集中度和户均占有国有资本显著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前全部完成公司股份制改革,投资主体和产权实现多元化。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完善。低效、无效资产有序剥离退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


3.产业结构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传统优势产业换挡升级成效显著,先进产能比重明显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规模显著扩大,率先突破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逐步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大部分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产品及产品结构进一步合理、高效。传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幅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高新产品比例显著增大,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占据产业链高端比重增大。企业主导产品生产普遍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质量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品牌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知名品牌。


5.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企业竞争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资产运行效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力争2020年10户左右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结构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对已经形成较大资产存量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已有优势,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升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条件。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力度,推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拓展和延伸。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兼并重组、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靠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进基础原材料与新材料一体化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材料向器件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利用风光资源,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在大型装备、电工电器设备制造等领域突破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历史机遇,组建混合所有制、具有国际视野的物流集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大宗工业原材料物流通道和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服务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电子商务的深度应用与发展。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持省属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实施、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和技术服务等一体化服务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和互动发展。


(二)调整产品结构


1.优化产品结构。以延长支柱产品和优势产品、完善循环经济链条环节为重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不断拓展和延伸主导产品产业链,提高新产品产值率,增强在产品设计、性能、质量上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应用数控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产品全面创新升级,丰富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推进精益制造,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端产品和最终消费产品的比重。强化产品战略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选择适合的产品策略,不断优化产品组合,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2.提升产品质量。全面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将保障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从依赖产品低价竞争优势向依靠质量升级和品种优化的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大力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全面提升产品设计水平。改造技术装备,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完善检验监测手段,突出全过程控制。加快工业产品技术标准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强化质量保障责任,结合行业特点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监管,建立企业质量诚信体系。


3.加强品牌建设。把品牌战略作为最高竞争战略,渗透到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导向机制和流程,围绕品牌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同。把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品牌的内核,把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抓住标准、设计、集成、服务等关键环节,强化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到2020年末,力争形成5户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的企业;新增20个以上产品优质、服务上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新增1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四、调整方向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企业聚集发展。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兰州新区建设,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八大产业集群,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带动力、影响力,实现共同发展。


1.金昌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金川公司为依托,整合甘肃稀土集团公司,通过加快老矿区技术改造、贫矿开发和尾矿资源利用,不断提高资源能源保障力度。通过改造提升铜镍钴生产加工能力,发展铜镍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形成镍铜钴压延产品精深加工、粉体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及金属盐类、氯碱化工、高纯金属产业链,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化工新材料。


2.嘉峪关煤电化冶材产业集群。依托酒钢集团,加大疆煤开发和引入,加快构建光风电和火电协调发展的局域网。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抓好大型工程、轨道交通、新能源产业和家电行业等领域用高性能钢材、不锈钢和硬质合金的研发生产,加快发展高性能铝合金、新型钛合金和高附加值铁合金等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建设,形成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集群。以白银集团为主,强化资源保障,抓好铜铝铅锌有色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发展多元合金材料及贵金属制品、核聚变绞缆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和延伸产品。


4.平凉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依靠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发展煤电化、煤电冶一体化产业链,建设煤化工示范项目和新型高载能项目,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5.白银煤基产业集群。依托靖远煤业集团公司,在整合刘化集团公司的基础上,引入银光股份,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链。依托靖煤公司热电联产项目,吸收其他电源企业股份,大力发展煤电冶材产业链,加快白银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6.兰州连海煤基产业集群。深入推进窑煤集团煤基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强化与区域发电、用电企业的深层次战略合作,积极实施窑街矿区2×350MW低热值燃料发电、连海经济区局域电网项目,实现煤电冶产业集群化发展。


7.兰州新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兰石集团为依托,整合兰驼集团公司,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石油钻采、炼化、催化裂化、大型加氢反应器等重点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提升价值创造水平。以兰电股份为主导,大力引进国外风机制造先进技术,吸收创新,重点开发陆地和海上高端风机,形成适应各种风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风机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


8.天水电工电气产业集群。以长城电工为主,通过对外合作和整合天水地区相关电工电器企业,发展高低压开关设备、电器元件、电气传动控制自动化装置、仪器仪表、母线槽、变压器等电工电器产品,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配套制造金属件、塑料件、标准件、包装材料和模具,提升产品协作配套能力,打造高、中、低压电工电器产业集群。


(二)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链条,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提高发展质量。围绕国家重要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依靠产业基础,重点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稀贵金属及深加工、动力电池材料、不锈钢、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链建设。


1.金川公司镍钴铜产业链。以镍钴初级产品为基础,做大做强镍钴盐类精细化工、镍钴铜合金材料、镍钴铜粉体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纳米镍及镍铜钴粉体材料、镍铜钴金属盐化工材料、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新型高性能冷凝管、电工专用铜杆、铜基多元合金材料等产品。扩大高纯金属产能,实现高纯铜、高纯镍、高纯钴产业化生产。


2.金川公司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动力电池、稀土催化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稀土化合物产业为基础,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稀土应用、功能材料生产的转变,不断拓展稀土产业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


3.金川公司稀贵金属产业链。按粗银—硝酸银—银粉—导电银浆的思路发展银产业,瞄准国际国内发展前沿,开发粒度形貌可控的球形银粉、片状银粉、银包铜粉等银基功能材料,开发建设细银(氧化银)粉、厚膜银浆系列产品。积极开发应用于石油、化学、医药、环保等领域的铂族金属催化剂,重点发展电镀用钯盐金盐、医药行业催化剂以及医药中间体等。


4.金川公司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加快动力电池高性能基础材料制备、电池和电池组装技术研究,重点发展超细钴粉、氧化亚镍、四氧化三钴、镍钴锰三元素前驱体、球形氢氧化镍以及锂电池用碳负极、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电池材料产业,大力研制发展二次电池产品,建设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锂离子动力电池基地,联合发展混合动力汽车。


5.酒钢集团不锈钢产业链。加快不锈钢产业的上下游协调合作,加大技术攻关,积极发展不锈钢板、管、丝和异型材等产品,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冶炼、轧制、制造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完整不锈钢产业链。


6.酒钢集团新型铝合金材料产业链。推进新型能源与铝产业融合,构建风场、风电、电解铝和铝加工产业链,着力引入先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项、铝挤压材、铝杆等;研发生产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材料以及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生产汽车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等产品。


7.酒钢集团煤化工产业链。以煤炭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对原煤低温干馏处理,产生的可燃气体可用于冶金生产,改质煤用于电厂发电、高炉喷吹、烧结及铁合金,沥青焦用于电解铝阳极炭块生产,促进钢铁、电解铝、电力等产业之间耦合发展,提高各产业产品附加值,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8.白银集团贵金属产业链。在加快南非第一黄金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推进斯班一等周边贵金属资源整合及加工,“十三五”中期将黄金产能提高到70吨,白银产能提高到500吨,成为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生产制造加工企业。


9.白银集团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大力研发铜铝铅锌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高纯无氧铜带材、精密铜管、高温超导电缆、特种电缆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和延伸产品,加快建设1万吨/年高精度电子铜带、1万吨/年0#无氧铜、飞机用全系列铝合金棒材,从传统加工企业向先进的现代制造企业转变。


10.兰石集团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大型石油钻采和炼化设备、大型加氢反应器和核电板式换热器等高等级压力容器。加强核电装备研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装备配套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精密复合和大型智能化装备,提高重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1.兰电股份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在引进国外风电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新产品试制平台,重点开发2MW及以上高端陆地和海上风机,开发满足西部高海拔、防风沙的新型风电机组,力争形成能适应各种风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风机技术开发能力。提高发电机、塔筒、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12.长城电工电工电器产业链。以高中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低压电器元件、自动化装置及清洁能源装置为重点,以现代制造服务业为依托,向智能化、信息化、高参数方向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向智能电网、新能源、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延伸,拓宽市场领域;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开展电气系统集成服务、输配电工程总承包业务、物流配送业务、电器商贸业务。


13.西北永新精细化工和中药材加工产业链。突出精细化工主业,围绕涂料产业链,上游向环保涂料原料、下游向涂装一体化产业延伸。推动环保功能型溶剂、水性树脂、环境友好型涂料等产品的合作研发,进入新能源化工领域。依托我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提升和完善中药材加工和提取工艺,增加中药材产业链不同阶段产品品种,走规模化、效益化的路子,创造陇药精品。


14.窑煤集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和煤系共伴生资源、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结合甘肃窑街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煤炭资源的高效绿色开采,突出以煤为基,以煤系共伴生资源、矿山历史堆存废弃物资源和工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导,依托油页岩炼油、矿井低浓度瓦斯与炼化尾气发电、窑街矿区低热值燃料发电、水泥粉磨站生产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为载体,构建集团公司煤基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企业发展模式逐步由单一的煤炭开采向煤、电、化、冶、材煤基循环经济多元化结构转变和延伸,积极推动以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和综合利用为先导,多种产业闭合发展的循环经济“窑街煤电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15.靖煤集团煤化工产业链。利用白银工业基础好,煤炭资源较丰富,煤质适应洁净煤气化工艺要求等优势,加快建设刘化白银工业园煤化工项目,先行考虑40万吨煤制合成氨综合利用项目,实现部分生产原料由天然气改为煤,优先解决白银工业园硝酸和硝基复合肥装置的合成氨原料供应问题,后期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延长产品链条的精细煤化工项目筹划和建设,稳步推进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6.华煤集团煤电化产业链。全面促进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达产达标,加快建设20万吨聚丙烯科技示范项目,积极推动聚丙烯下游产品开发,进一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推进难采煤地下导控气化生产煤基天然气开发项目,发展难采煤气化产业,抓紧开展先导性试验和小型产业示范项目建设,最终实现华亭矿区近59亿吨的“三下”压煤、矿井开采后遗弃的非主采煤等资源的洁净安全开采,着力发展煤电产业链。


五、推进措施


(一)强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统领作用,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入“十二五”以来,省政府出台了多个专项规划,明确了工业升级、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特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方向、方式和推进措施,省属工业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滚动发展规划,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路线图。各企业要严格执行省政府出台的专项规划和本企业的发展规划,用发展规划引领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把兼并重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鼓励省属工业企业之间、省属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沿产业链、价值链调整重组,以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高端布局,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在有关行业、区域、产业和企业间的分布,实现国有资本在更大范围内的布局。


(三)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项目带动行动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项目工程部署,以项目调优结构,以项目提高竞争力。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传统产业中先进产能的比重,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突出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围绕向西开放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增强省属工业企业转方式调结构能力。突出产业聚集,推动兰州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天水电工电器产业园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层级。把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转型升级版的主要途径,突出市场导向,采用数字化技术,对现有工艺、关键部件和装置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先进产能比重。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共性使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积极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行绿色制造,采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安全生产能力。


(五)突出创新驱动,支撑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企业主导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大力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有色冶金等资源型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主营收入的3%,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主营收入的5%,将研发投入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范围。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并制定相应措施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制定知识产权实施战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技术标准工作运作模式和机制,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法律保障。对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化项目,以及工业企业收购研发机构和创新资源、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经认定可视同利润考核。


(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更大胆地运用市场机制引进有实力的各类投资主体组成利益共同体,做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资源开发、精深加工、特色优势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的投资项目,吸引非国有资本参股或控股投资。着力引进有利于企业裂变式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设立一批控股或参股公司,带动产业聚集,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


(七)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产业结构调整能力。发挥银行投资主渠道作用,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加大对省属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支持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参与资本运作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或发行债券;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直接对外融资。鼓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优先支持重组企业增资扩股和发行股票、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借用短期外债、内保外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保理、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八)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对标体系,比照国内外标杆企业,制定改进措施,认真推动落实。全面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企业战略、顾客和市场、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机制。完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压缩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提高集团公司管控能力。推动信息技术手段与科学管理相融合,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