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创新 > 市场观察
市场观察

新形势下“走出去”企业风险防控

来源:中国经贸 作者: 时间:2012/1/10 15:09:15 浏览:

就新形势下“走出去”风险防控问题,商务部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司安全权益处处长苏予谈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情况


一是业务规模发展迅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近70倍。金融危机期间,全球投资大幅下滑,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稳步增长。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七位,实现了逆势上扬。截止2010年底,中国1.3万多家投资者设立境外企业1.6万家,广泛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172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完成营业额已连续九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止今年七月底,累计完成营业额487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751亿美元。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截止七月底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76万人。


二是投资合作方式日益丰富。对外投资合作由单个项目建设逐步向区域化、集群式模式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和部分产业转移,形成对外投资的规模效益。中国企业已在13个国家分别建立了16个合作区,其中七个已经通过了国家的验收确认。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跨国并购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亮点。从2006~2010年,非金融类跨国并购投资额年均增长21%。2008年、2009年、2010年并购投资额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0%、30%和40%。对外承包工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投融资为先导的特许经营方式逐渐增多,信贷工程资源等一揽子合作模式,带动了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投资及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


三是经营主体结构逐步优越。中央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截止2010年底,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0%。在京中央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额和营业额分别占中国企业总合同额和营业额的50%和40%。


民营和地方企业异军突起,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华为、中兴、海尔、万象、吉利、比亚迪等企业在能源、资源、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众多领域有突出表现。今年上半年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6.2%,较去年同期增长15.8%。


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2010年,61家中国内地企业入选世界财富五百强,在世界最大的225家承包商中,中国企业由1989年的3家增至2010年的54家。完成营业额占225项海外营业总额的13.2%,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但是,尽管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截止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球总量的1.6%,刚才介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情况,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境外遇到的风险也越来越多。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是中国因素引发的独特的政治风险。作为新兴大国,中国迅速崛起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冲击,西方国家为维持现有格局及其既得利益,不断加强对中国企业的防范和打压,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严格受限。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化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审查。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公司失败和今年华为公司购买美国商业公司的技术资产失败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二是政局动荡和社会环境恶化带来的安全风险。年初利比亚的政局动荡,造成中国3.6万人被迫撤回,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民族和地区矛盾激增,恐怖活动频发。缅北地区,缅甸政府军和地方武装组织冲突不断,殃及中国项目、人员和设施安全。伊朗、委内瑞拉、古巴、朝鲜等一些长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的国家面临着被制裁和打压的压力,对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业务发展构成重大隐患。


三是“走出去”经验不足,水平偏低,导致了投资回报风险。大多数中国企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跨国经营水平总体不高,国际化经营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国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主营业务不突出,很多企业是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竞标成功,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中国企业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存在投资冲动的倾向,特别是近期的布莱222高速公路和沙特麦加的轻轨铁路项目损失很大,教训深刻。


四是与当地融合过程中导致的社会风险。中国企业与驻在国当地社会的融合包括文化融合和利益融合,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企业与当地社会在文化融合方面面临不同程度的障碍。同时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打破了当地利益集团的原有格局,挤占了他们的市场,由此引发一些利益冲突。一些国家的反对党和工会组织初于起国内政治需要,利用中国企业出现的问题,向政府发难,指责和干扰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走出去”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国家对“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专门指出,要建立“走出去”的风险控制体系。商务部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构建“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了境外风险信息交流合作机制,共同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预警,指导企业加强防范。在商务部网站设立了境外风险专栏,公开发布包括自然灾害、经济形势变化、社会动荡等风险预警。一些不便公开的风险预警信息,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境外风险提示函的方式,直接向企业发布。2011年到目前发布了预警警示97次。


二是强化对外投资合作的安全监管措施。商务部正在会同外交、安全、发展改革、国资等部门,制定对外投资合作安全审查制度,要求企业赴高风险国家开展业务或实施涉及多国利益的项目,必须要进行安全审查,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同时商务部相关部门也正在编制境外投融资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安全管理指南,通过这个指南,指导企业完善境外安全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和方案,提升应急组织能力。


三是指导企业妥善应对境外安全风险。在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指导下,商务部配合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利比亚人员撤离、缅甸人员遭绑架。中国企业在苏丹人员遭袭击的各种境外人员安全事件11起,此外,中方积极商签双边对外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加强对外交涉,维护我海外投资与经济合作的利益。


最后,提高境外风险防控的公共服务水平。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境外安全培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此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协会建立了境外安全管理与保险保障服务联盟,旨在吸收一些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走出去”的企业在风险评估、安保咨询、安保策划、保险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定期公开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提醒企业防范境外政治、经济、法律及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苏予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安全权益处处长)